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管理

2015-05-04

安全文化的作用
安全文化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机制,创造其特殊形象及活动模式,形成宜人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培养、塑造人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制定安全行为准则和正确规范的安全生产、生活方式,使人民大众向着更高的安全目标发展。安全文化将发挥如下作用:
(1)安全认识的导向功能
对安全的认识,必须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公众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自己的行为和习俗已成为社会的安全要素,提高安全文化意识和素质是公众与社会的安全行为导向。
(2)安全观念的更新功能
安全文化给人民大众提供了适应深化改革、开放进取的安全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从而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的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更有效的推动社会安全和保护自己。
(3)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护广大公众安全与健康的重理论基础和可行手段。整个社会都要尽义务和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创造条件,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珍惜生命、爱护人民、关爱职工,以其独特的安全文化,树立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更显示了安全文化对大众安全与健康需求的特殊凝聚功能。
(4)安全行为规范的功能
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使广大公众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具有自觉的约束功能。
(5)安全知识的传播功能
通过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采用各种传统而有效的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方式,对广大公众进行传统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进行各种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法规等的教育,从而广泛地宣传和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
总之,通过倡导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公众,形成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社会道德与风尚,以及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从文化心理、精神需求到安全的物质条件、安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造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的一切方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活动秩序的现代人,使企业内的所有员工均树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珍惜生命的情感观、安全生产的效益观、综合效益的价值观、人机环的全局观及本质安全的科学观等现代企业安全观点。
(1)物质安全文化建设
物质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实体和外部形象标志,是指为预防事故而使用的各种安全设施、设备、材料以及工作环境,包括生产对象、生活资料、生产条件、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厂风厂貌、劳动保护用品及环境保护基本设施等,其目标是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化。
①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②设备控制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③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2)行为安全文化建设
行为安全文化即员工们体现安全价值观的行为、体现安全理念的活动等,树立安全道德,安全道德就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维护国家和他人利益、人与人之间共同劳动生产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体做法包括:
①树立集体主义的精神风貌。这是安全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在劳动安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②开展安全道德宣传工作,靠社会舆论、环境氛围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加强安全道德修养。
③做好安全道德教育,培养人们安全道德的情感,树立安全道德的信念。安全道德教育要唤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广泛关注,对生命和健康的价值理念。
(3)制度安全文化建设
制度安全文化是指与物质、心态、行为规范安全文化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控制管理的总和,其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和工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防范规程、应急逃生预案、职业安全健康道德标准与规范等。
(4)员工心态安全文化
员工心态对安全文化建设即员工精神安全文化建设,是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是人对外部客观世界和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能力与辨识综合的综合体现,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它主要包括安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安全风貌和态度,对“安全—质量-效益”的认识,对真善美的认识,对安全科技与教育、企业安全形象及企业精神的完善等。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为基础的有机基础,从人体的安全防范意识上分析,可分为应急、间接和超前的安全保护意识。
①应急安全保护意识
主要体现在,当事故已显性危险方式出现时,能对这种直接的危害察觉、避让和采用应急措施。
②间接安全保护意识
主要体现在,当危险因素以隐性的危害方式出现时,对间接的慢性的伤害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应采用防护、隔离等安全措施,这要经过安全教育与培训方可形成。
③超前的安全保护意识
主要体现在,由于“安全管理的缺陷”造成人的态度、情绪与不安全行为,需要采取预防与控制的手段,一般人们在这方面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潜在危险因素的洞察性、预防性和控制性均较差。